公元前499年,孔子已经53岁,在鲁国被任命为大司寇,相当于掌管司法和政务的重要职位。表面上看他风光无限,但实际上并没有多少实权,经常受到排挤。他虽然暂时代行宰相职责,却常常被贵族利用。鲁国国君每次想做得罪朝臣的事,就把孔子推到前面信通实盘,让他出面承担压力。这导致孔子在朝堂上得罪了不少人。做官不仅讲能力,还要会处理关系,而这是孔子的弱项。
两年后,孔子意识到在鲁国难以施展抱负,于是离开故国,开始周游列国。当时他已经55岁,这个年龄本该享清福,但他不愿认命。这一走就是十多年,其中还遇到过生命危险。他始终宣扬自己的理念,希望有人采纳他的“礼治”思想治理国家,但这个愿望一直未能实现。
展开剩余82%虽然政治上受挫,孔子并未放弃。他在弟子帮助下,投身文化教育,整理修订《诗》、《书》、《礼》、《乐》,为《周易》作序,还撰写了《春秋》。他希望把自己的思想留给后人。
公元前479年,孔子病重去世。弥留之际,他还放不下理想,希望将来有英明之君懂得他的思想,让社会安定和谐。他虽然离开了人世,但影响力反而越来越大。他的弟子把他的学说不断发扬,传播到更广的地方,他也因此被尊为“万世师表”。
孔子的学生有三千人信通实盘,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七十二贤人,而子路是其中最勇猛的一位。关于他的一件事,被人嘲笑了上千年,但真正了解后就会发现外界误解了他。
子路原名仲由,字子路,也叫季路,是鲁国人。性格直爽,喜欢武艺,看起来像个莽汉,但能力不俗。他不仅拿到了孔门中的各种荣誉称号,在孔子周游列国的十余年里,还充当贴身护卫。如果没有子路,孔子很可能在战乱中遇险。那个时代杀人抢掠并不罕见,护卫的重要性不言而喻。
孔子身为学者,却能吸引子路追随,原因在于他的人格魅力。子路出身贫寒,年轻时靠干苦工养家,有时吃不起饭,只能上山挖野菜充饥。但他天生体格强壮,练就武艺,为显威风,常戴雄鸡形帽子,佩带公猪装饰的剑。他相信拳头和武力才是硬道理,是否听从别人,要看对方能不能赢他。
最初,子路对孔子不感兴趣,还多次冒犯。关于孔子如何收服他,有各种说法,多认为孔子用道理感化他。然而也有人认为,孔子若不能在比武中胜过子路,是无法得到他心服的。有学者提出,孔子不仅懂礼,还通武艺,因此子路愿意追随。
在孔子的众多弟子中信通实盘,子路待他尤为忠诚。他长期陪伴孔子,还敢在必要时直言。例如孔子去拜见卫国夫人南子,子路觉得不妥,便当面表示不满。
公元前480年,孔子结束游历返回鲁国,子路的职责已经完成。此时他原先效力的贵族孔悝陷入麻烦。子路过去曾当过季孙氏的宰,又任孔悝的宰相,按身份和情义必须出面处理。
孔悝的母亲伯姬有野心,想废掉卫出公,改立弟弟蒯聩做君主,逼孔悝参与弑君。孔悝不愿造反,但卫出公直接逃去齐国。子路得知后,立刻赶去卫国都城想救主,却在途中遭蒯聩属下石乞等人埋伏。
混战时,子路的冠缨被砍断。他没有立即反击,而是提出先系好冠缨再战。他话刚说完,也不看敌人反应,就放下兵器整理帽带。对方趁机冲上,将他乱刀砍死。
消息传到孔子耳中,他极为悲痛,表示从此不再吃肉酱。很多人觉得奇怪,但其实这是他悼念子路的方式。孔子对饮食十分讲究,有“八不食”的说法,其中“不得其酱,不食”就是一条,他平日喜食肉酱,却为了怀念子路选择放弃。
关于子路整理冠缨的行为,他曾说过:“君子死,冠不免。”意思是,即使死亡在即,也要衣冠整肃。对他而言,“礼”不可放弃,即使付出生命也不动摇。后世嘲笑他不知变通,但真正理解当时背景,就会发现他是在坚守自己的信念。
在春秋时代,礼乐制度虽然衰败,但仍有人保持贵族精神,把尊严和信念看得比生命重要。子路就属于这一类人,类似宋襄公那种战死也不趁人之危的人。
我们是否有资格讽刺他们?至少可以肯定,有信念的人不该被嘲笑。贵族精神虽然逐渐被时代淘汰,但信仰有时比活着更重要。如果所有人都为了生存放弃原则,社会会变成什么样?在近代历史中,也有无数人为了信念付出生命,这反而值得尊敬。
参考资料包括《左传》《史记》等。
发布于:天津市亿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