荆轲刺杀秦王政的失败盛谷策略,不能完全归咎于他个人的失误,实际上,主要责任在于燕国太子姬丹的轻率和幼稚的想法。
关于这次刺杀事件的失败原因,有很多种解释。本文将探讨其中的两个主要因素。首先,我们需要了解一下燕国太子姬丹和秦始皇嬴政的关系,以及姬丹为何决心刺杀秦王政。
姬丹和嬴政原本是童年时期的好友,二人曾一起作为人质被赵国拘禁。那时,秦赵两国一直处于战争状态,嬴政作为年幼的王子,在赵国度日艰难,经常遭到赵国人欺辱。而姬丹则是燕国的王子,因为赵国和燕国当时的关系较好,所以生活相对较为安逸。看到嬴政被欺负,姬丹常常出手相助,二人逐渐成为了朋友。
“燕太子丹者,故尝质于赵,而秦王政生于赵,其少时与丹欢。”《史记》
展开剩余76%随着时间的推移,两人各自回到了自己的国家。嬴政回到秦国后,在年仅十三岁时继承了父亲的王位。而姬丹的身份则未曾改变,依旧是燕国的太子。后来,由于燕国的国力较弱,燕王担心秦国的威胁,于是将姬丹再次送往秦国做人质。这次,姬丹并不反感前往秦国,毕竟秦王政曾是他的朋友,而且秦王对他有旧情,想必会予以优待。
然而,姬丹到达秦国后,却发现现实大大不同。昔日的朋友秦王政并没有如他所期待的那样,对他展现友好和宽容。事实上,秦王政并没有时间考虑过去的情谊,他心中的目标是完成大一统的伟大使命。因此,姬丹在秦国的待遇远不如他所预想的那样。失望之下,姬丹心生怨恨,最终逃回燕国,决定报复秦王政。
然而,燕国的力量远远无法与强大的秦国抗衡,姬丹意识到,通过武力无法成功报仇,于是他决定采取其他手段——派遣刺客刺杀秦王政。这样,不仅能够报仇,还能阻碍秦国的统一进程。
这时,刺杀计划的主角——荆轲登场了。荆轲被姬丹选中,准备前往秦国实施刺杀。但最终,这个刺杀计划失败了,而荆轲也因此遭到了极刑。
荆轲刺杀秦王政失败的原因,主要有两个方面:其一,姬丹在刺杀计划中的幼稚想法;其二,荆轲的副手秦舞阳犯下了一个致命错误。
“劫秦王,使悉反诸侯侵地。则不可,因而刺杀之。”《史记》
姬丹并没有直接让荆轲刺杀秦王,而是想先让荆轲劫持秦王,并威胁秦王归还秦国曾经侵占的土地。如果这个计划不行,再尝试刺杀秦王。姬丹的想法是,如果劫持不成,还可以另寻机会。但是,刺杀这种计划本身就极为危险,成功的关键在于一击即中,而不是多次尝试。
“至陛,秦舞阳色变振恐,群臣怪之。”《史记》
此外,荆轲的副手秦舞阳在秦宫大殿时的表现也导致了刺杀失败。当秦舞阳和荆轲进入大殿时,秦舞阳突然脸色大变,显得异常恐慌,令在场的所有人感到疑惑。尽管荆轲急忙解释,但秦王政本来就是一个非常多疑的人,对身边的任何异常都会产生警觉。由于秦舞阳的恐慌表现,秦王政开始变得戒备起来,最终荆轲的刺杀行动未能成功。
“图穷而匕首见。因左手把秦王之袖,而右手持匕首揕之。”《史记》
在刺杀的关键时刻,荆轲竟然没有直接刺杀秦王,而是选择先抓住秦王的衣袖,企图劫持他。如果荆轲一开始就直截了当地进行刺杀,而不是试图抓住秦王的衣袖,也许结局会有所不同。
另外,秦王政的反应速度也不容小觑。面对荆轲的袭击,他迅速跳起,挣脱荆轲的手,并立即拔剑反击。正常情况下,人在遭遇突发危险时往往会有一瞬的停顿,而秦王政在此刻却展现了惊人的反应速度和决断力。
总结来看,荆轲刺杀秦王的失败,既有姬丹设想过于天真和不切实际的原因,也有副手秦舞阳在关键时刻的慌张表现。若姬丹一开始就决定让荆轲直接刺杀,而秦舞阳能够保持冷静,刺杀行动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。
最终,荆轲的刺杀计划失败了,而姬丹的幼稚想法和秦舞阳的紧张表现,成了这一历史事件的关键原因。
文/历史紫陌阁盛谷策略
发布于:天津市亿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